前言
今日闲来无事,看了 1993 年国际大专辩论赛 初赛,复旦大学 v.s. 剑桥大学的比赛。 全文基本是流水帐,除了对发言人观点的总结, 记下的文字都是辩论进行到特定阶段,在当时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想法, 需要配合辩论赛视频观看才能最大化理解。
辩论
辩题:温饱是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?
正方一辩:偷换概念,胡言乱语,出师不利。 道德就道德,为啥要分成能保证温饱的道德和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……
反方一辩:一辩主要从逻辑方面证明,后面我方还要从理论、事实、价值进一步论证。
「必要条件」指「有之不必然,无之必不然」,因此,反方只需论证「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」,而正方却需要论证「没有温饱,就绝对不能谈道德」。
正方二辩:一上来就又偷换概念,「温饱」和「饿不死」完全是两回事; 而且论据很无力(比如最后引用的文革🌰), 因为语速问题对时间掌控能力不太强,最后一慌本就苍白的论证更不靠谱了。
反方二辩:一上来就把论题掰正了。弹幕里一直在举人吃人的例子,这其实在逻辑上有明显的矛盾。
序号 | 温饱 (A) | 道德 (B) | 例子 (C) |
---|---|---|---|
1 | 无 | 无 | 人吃人 |
2 | 无 | 有 | 伯夷 |
3 | 有 | 无 | ? |
4 | 有 | 有 | 多了去了 |
看上面的表格,这个辩题对反方来说开局优势太大了,反方拥有绝对性的领先地位。 事实上反方只需论证 2 存在即可(所以人吃人,即 1 的子集存在完全不影响论证), 而正方如果正面回答,却必须证明 2 不存在(事实是 2 存在,所以只能修正概念)。
用 LaTeX 表达式的形式来说:
- 正方:$\forall C, (B \rightarrow A)$
- 反方:$\exists C, B \land \neg A$
说人话就是,其实双方的争论点应在于, 在伯夷这类例子中,是否可以认为「有道德而无温饱」 (因为从事实上讲,最后人家采薇还是饿死了,「有道德而无温饱」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,能否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能有争议?) 或「温饱」的定义。
正方三辩:开始掰定义了,终于有点反驳的意思了。 但是「道德是大家都能够实践的规范。只有圣人能实现的不叫道德…… 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,这不是道德。」 这个点可能又有点偏题了? 前者一般叫「公序良俗」,我感觉和「道德」还是不太一样,不过好在最后又绕回来了。 正方论证确实比较困难,三辩除了说话不太利索,从辩论的角度来看回答得相当好了。
反方四辩:终于点出来「温饱」和「生存」的区别了。 但举例太浮夸了,虽然从辩论赛的角度也没啥错的……
正方四辩:发展道德的同时建设经济,这个其实就是前文表中的 4 的子集, 几问论据都不够充分。
自由辩论:正方二辩上来就送人头,不过三辩说得蛮好,但劣势又被二辩拉大了…… 不过说实话反方一辩「何事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」这个还是有的, 包括反方二辩的「理性人」假说,其实正方经济学的辩手也可以反驳, 但这些都不影响反方论点的立证。 最后正方因为时间耗尽,被反方 轮流鞭尸 可太惨了。
总结陈词:正方四辩也想到离散和连续的问题了,挺好。 避免前文表中那样简单的二分法,转而看相对变化的趋势,这个论点非常好! 举的婴儿的例子也非常好,感觉就是被前面一辩二辩拉低了整体水准。 此外,弹幕里提到「道德是自律还是他律」,这点非常有意思,确实可以挖掘。
主席发言:这主席感觉对论题理解是不是有偏差,居然还说「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平衡的」…… 而且他为啥说正方肯定了前文表中 2 的存在,2 都存在了正方怎么辩……
观后感
这辩题正方确实太难了,抛开水平不谈, 其实有几乎一半的时候正方是走在正确的辩论方向上的。
只不过反方论证难度低外加文科生的伶牙俐齿,显得整场辩论中反方一路碾压。
最大的感受还是辩论赛的本质到底是修辞学(rhetoric / oratory),而不是逻辑学(logic), 双方辩论中都出现了不少逻辑漏洞,但对辩论的精彩程度影响不大。